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英雄烈士

30多年共办理各类案件5000余件,无一错案,“布鞋法官”就这样走了……
发布日期:2023-03-05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一双黑色的旧布鞋,静静地躺在这间装饰简单、家具不多的房子里。它在等待着主人,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汉子,穿上它走出家门,一次次走向办公室,阅览案卷、深夜疾书;一次次走向法庭,秉公断案、公平执法;一次次走向当事人家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次风霜雨雪、多少桩疑难案件、多少张满意笑脸,它都陪他一同经历、一同见证。只是,这一次,它再也等不来那坚定而温热的双脚了。

2023年1月30日22时30分,山东省滨州市政法英模,新时代人民满意好法官,滨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一级法官,优秀共产党员王炳申,怀着对法官工作的无限眷恋,怀着为当事人服务的无限热忱,永远停止了呼吸,年仅55岁。

35年的法官路,他走得最坚定

1988——2023,这是35年的漫长跨度,也是王炳申的一路坚守。

滨城区法院人民法庭、执行庭、民二庭、监察室、民一庭、立案庭,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主任、庭长,王炳申的法官之路,执着而坚定。

1990年10月17日晚,王炳申从张集法庭沿205国道骑自行车回家,同行的还有附近两位村民。距离法庭3华里的路边,听到呼救声,是三个凶徒持刀抢劫。王炳申示意村民到不远处的派出所报案,他用自行车横档在凶徒的摩托车前,一只胳膊猛力夹住一凶徒的脖子,另一凶徒扑上来,王炳申一脚踢中他的腹部,用另一只胳膊将他夹在腋下,两个凶徒瞬时动弹不得,同伙见状仓皇逃窜。

派出所及时赶到,将两人抓获,逃窜的同伙也于当夜被逮捕。经审讯,该犯罪团伙在公路边实施抢劫作案7起,打死1人,打伤7人。

王炳申被省法院授予一等功,当时还组成了英模报告团巡回演讲,王炳申忙不迭的拒绝这一殊荣。“他不在意荣誉,也不求名利,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张丽荣副院长说。

王炳申勇擒歹徒荣获的一等功奖章

30多年间,王炳申共办理各类案件5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被举报投诉,调解撤诉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服判息诉率保持在95%以上。

政治生日那天,王炳申与国旗的合影

“咱办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有时候看着是1%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100%。”这既是王炳申的座右铭,也是他多年来精益求精办案的动力。

熟悉王炳申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白色的“笔记本”,这是他用办公室单面打印的A4纸裁剪做成的。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家里、路上,这个本子一直在他身上,一有与案件相关的“火花”,他就立即记在本子上。

王炳申的同事们,还经常收到他发来的“特殊图片”:由于手机打字不便,他就把想交流探讨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拍照用微信发给同事,询问“该观点你认同吗?可否展开讨论一下?”

30多年的办案经验,王炳申珍惜却不吝啬,对年轻法官助理,他总是倾囊相授。

王炳申对小同事雷珊的激励

王炳申为法官助理手改的判决书

现任滨城区法院民一庭庭长的张丽霞,对2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案子记忆犹新:“有一天雨大风大,行道树倒下砸伤了行人,当事人要求赔偿时,却没有监控佐证,我就打了退堂鼓。”

这时,王炳申一边鼓励她,一边带着她遍访当时的其他路人,几经寻找、艰难考证,最终帮当事人获得了赔偿。这件事对张丽霞的启发,一直贯穿于她以后的办案过程。

随着办案水平的提高,王炳申的职位也一路提升,但他本色不改,坚守正义与良知,不被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不容易,办理任何案件都不能违背自己的初心,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句号,常挂在王炳申嘴边。

有一年春节,王炳申的一个老同学领着当事人登门拜访,他明白同学用意后,坚决不开门。同学在门口苦苦哀求半个多小时,只能离开。

过后,王炳申向同学解释说:“我给了你面子,我就违背了我的原则,就会犯错误,希望你能理解。”凡是有案件当事人说情送礼,他一律挡在门外。

几年前,王炳申的亲哥出了车祸,胳膊被撞伤。他找到王炳申,让他利用权力,多判些医药费。王炳申了解前因后果后,对哥哥说,“事实很清楚,按正常程序走就行了。”

由于撞人的是个农民,家庭条件一般,几经周折,医药费也没有到位,王炳申的哥哥耽误了治疗,左手臂神经受损,左手留下了不能握紧的永久后遗症。

“刚开始,我对他意见很大,甚至是怨恨。”回忆起这件事,王炳申的哥哥说,“后来慢慢地理解了,作为一名法官,无论面对谁,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我为有这样的好弟弟感到骄傲。”

5000名当事人的调解路,他走得最火热

基层法院的案件,有疑难复杂的大案要案,更多的是关乎民生的小案子,考验的不仅有法官的耐心,还有为民的诚心。

图片

王炳申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

在派出法庭任庭长期间,王炳申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利用午休和节假日,带领年轻干警进村、进社区,开展诉前调解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多年来累计调解5000多人次。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王炳申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官。

在办理一起金融借款案件时,还没到开庭时间,王炳申就接到了被告打来的电话,称“有事要法官大人做主”。他将其约到调解室,这位老大爷说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表达明白:贷款不是他贷的,是同村另一个保证人把他骗到银行签的字,他老伴也没有签字。

从法律上讲,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签了字就应该承担还款责任。王炳申却认为,如果能核实当时的细节,还原事实,就能追究真正用款人的责任,让两位老人免去百万元的债务。

王炳申找到原告代理人,他却宣称当时的工作人员已经离职、相关资料找不到了,被告签了字就该还款等。

王炳申从情、理、法出发,终于做通了原告代理人的工作,向其员工核实了当时签订合同的细节,确定实际用款人确系保证人,而不是这位老人。

结合其他的案件细节,王炳申将该案以涉嫌贷款诈骗罪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结案当天,两位老人紧紧拉着王炳申的手说:“王法官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每周,王炳申都会开着他那辆年头很老的二手车,回老家看望父母。但一到村里,他就会被乡亲们“包围”,纷纷向他咨询法律问题。王炳申总是耐心倾听、详细作答,直到乡亲们满意离去,而这时,饭菜早已凉透。

5分钟的回家路,他走得最冷清

“我正在忙,没时间,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句话,至今仍然经常在王炳申妻子耳边回响。

王炳申的家,距离滨城区法院只有步行5分钟的路程,而他早出晚归,还经常外出调解,这段路,竟走得最少。

“咱得担得起这份责任,对得起这身法袍。”这句话,至今仍然经常在王炳申同事耳边回响。

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时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昼夜加班。由于长期伏案工作,积劳成疾,王炳申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但他顾不上治疗,稍事休息,便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中。

一年365天,王炳申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把自己“扔”在沙发上。偶尔打开电视,他看的要么是法治节目,要么是革命和战斗题材的影视。

有时晚上加班回到家,王炳申还会半夜起身,随手从床头拿起纸张,记录下办案思路。同事们得知后,担心他过度操劳,提醒他注意休息。

王炳申在笔记本上对自己写下的话

王炳申笑着说:“年纪大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记的越详细,做起事来就越清晰。”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无法承受这样的工作强度,豆大的汗珠时常爬满他的额头,声音也不如以往铿锵有力。

2021年,王炳申在庭审时已经吐字艰难,怀着眷恋和不舍,他调整到立案庭工作。这时恰逢速裁团队优化改革,类案审理、集中排期,他的工作更加忙碌,庭审最多时一天能排到十几个,从早晨上班一直开到晚上八九点,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为了拼办案指标,他每天与案头如山的卷宗相伴,与年轻法官同台判案,加班加点,从不因身体状态有一丝懈怠。

在亲人、朋友、同事的不断劝说下,2021年5月,王炳申在一个周日的上午加完班后,下午去医院检查,结果却似晴天霹雳:食道恶性肿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30多年来,这是王炳申第一次向院长请假。他惋惜地说:“大家都在忙着办案、结案,我却因病不能正常工作,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对不起法院这么多年的培养……”

治疗期间,王炳申忍受着每一次化疗的病痛,哪怕是骨穿刺,也没有哼一声。他记挂着那些没有办结的案子,多次安慰妻子说:“过几天我就没事了,我还得回去上班,一堆工作等着我呢。”

同事们整理王炳申的遗物时,发现他的抽屉里,放着一些铅笔头、螺丝钉,这是他平日里收集起来的。

妻子整理王炳申的遗物时,发现他最常穿的那条衬衫、那条黑裤、那双布鞋,早已十分陈旧。

就是这样节俭的王炳申,在同事或同事家人生病时,总是悄悄递上1000元,怕同事发现不肯收,他就把钱藏到他们的键盘底下、手机后壳里,被同事发现“质问”时他还拒不承认。

王炳申的入党申请书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决定,听从党的安排,完成党的任务,勤政廉明,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王炳申1989年的入党志愿书里,这段话遒劲有力,笔迹犹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