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戛洒人民法庭地处哀牢山下的戛洒镇,辖戛洒镇、水塘镇、者竜乡,辖区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共有村社区36个,人口8万余人,以傣族、彝族为主的11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
戛洒法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始终坚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将审判工作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水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法庭工作全过程,努力绘就哀牢山下的民族团结最美“枫”景。
双语审判
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说理
“这个婚我一定要离。”近日,水塘镇的孙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提起诉讼,要求与刀某离婚。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到戛洒法庭进行调解时,发现两人均为当地傣族群众,不能用汉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安排通晓傣语的傣族干警提供翻译,调解得以顺利开展。
针对辖区彝族、傣族群众聚居的特点,戛洒法庭配备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彝族、傣族干警,因地制宜推行双语审判。同时,选任双语人民陪审员,发挥他们通民情、知民意、懂法理、接地气的优势,参审涉少数民族群众的案件。双语法官和双语人民陪审员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换位思考法”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满足法庭双语审判需要。
提供双语诉讼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推进诉讼程序,更是为了增添当事人对法庭定分止争的信赖感和托付感,用乡音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以熟悉的语言、真切的道理化解矛盾纠纷,为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注入司法生机和活力。
便民诉讼
“线下+线上”开展审判调解
“法官,他非说我家的地是他的,还把我刚种进地里的橙子树苗都给拔了……”
戛洒镇地处低热河谷,气候炎热湿润,栽种冰糖橙是很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农户经常因为土地、种植、买卖、运输等出现纠纷。罗某正是由于土地问题引起的财产损害纠纷走进了戛洒法庭。
罗某与李某两家土地相邻,李某认为罗某栽种冰糖橙的土地是自己的,于是搬走了界石,还拔了罗某刚种进案涉土地里的冰糖橙树苗。双方多次发生口角,矛盾愈演愈烈。收到案件后,戛洒法庭及时联系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农经站,共同来到案涉土地现场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案件承办人仔细核查双方土地权属证书,同时联系村干部、村民了解土地实际情况。通过第一时间及时调解,双方矛盾得以缓解、冷却。
戛洒法庭立足辖区山区面积广、部分村组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和当地风俗特点,不断创新便民诉讼举措,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等网络资源,推进“码上解纷”建设,方便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进行诉讼。在农忙时节将法庭搬到当事人家门口,主动到当事人所在地、纠纷发生现场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利用夜间和假日开庭,一方面方便群众诉讼,解决消极应诉的顽疾,另一方面拉近了与当地群众的距离。
2021年以来,戛洒法庭巡回办案1248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网上调解424件,充分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了便利,体现司法的温度。
多元调解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戛洒法庭始终以真正为群众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探索多元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的优越性,2023年10月起,邀请2名熟悉当地民情的人民调解员驻庭开展诉前调解工作,通过“诉前委派+司法确认”,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截至目前,共委派调解成功案件237件。同时,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等联动,借助各中心(站所)贴近群众的优势资源,对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劳务纠纷等案件进行走访、调解,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将“枫桥经验”践行在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
2024年5月,戛洒镇曼哈社区在修建社区医疗卫生室时,施工方机械不慎挖到居民杨某家的墙角,后双方就赔偿和修理事宜产生纠纷。戛洒法庭、综治中心、司法所共同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经过调解,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经督促,该赔偿款已履行完毕。戛洒法庭通过积极组织多方联动调解,加大督促义务人履行义务,减少当事人诉累,让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做到“事心双解”。
聚力普法
以法治滋养民族团结之花
除办理案件之外,戛洒法庭扎实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充分利用员额法官联系乡镇制度,到所联系乡镇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明白人”培训、普法进校园等活动,围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选取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营造崇法尚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常态化组织与人民调解员的沟通交流,了解调解员在调解中碰到的疑问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指导,提升调解员调解能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