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莎组织戒毒人员做手工
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四川省两所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专门场所。在这里,女性是主角,但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经历让她们有了不同的身份:戒毒民警和戒毒人员。为了戒除毒瘾这个共同目标,她们相互磨合,一同向前。在这里,女性帮助女性的故事一直在延续着。
亲情帮教用情支撑“她”的戒治路
3月2日一大早,87岁的杨婆婆就早早起床收拾,匆匆吃过早饭,拿着拐杖准备出门。这天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四川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将举办“念亲恩,女儿报得三春晖”2023年场所开放日暨“三八”节亲情帮教活动。时隔8个月,她终于可以见到女儿了。
杨婆婆的女儿阿英今年50岁,离婚前,她依靠丈夫包工地生活。2016年,她怀着好奇心吸食了第一口冰毒,从此堕入毒品的深渊。离婚后,阿英回到母亲杨婆婆身边,靠着母亲的社保和自己一套拆迁房的房租度日,这期间又认识了几个“毒友”,常常约在一起吸毒。2022年,为了筹集毒资,阿英把仅有的房子卖了。同年7月11日,阿英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抓获,送往四川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
“不来的话,我怕再也见不到她了。”在儿子的陪伴下,杨婆婆提前赶到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向民警了解女儿的戒治情况。据了解,这是省成都第二强戒所自2020年来举办的首次场所开放日活动,共邀请24名戒毒人员亲属来所参与亲情帮教活动,其中,杨婆婆是年龄最大的一个,而最小的只有6岁。杨婆婆小心翼翼地问民警,女儿能不能戒掉毒瘾。“只要有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一定能。”民警王淇坚定地回答。
随后,杨婆婆和其他亲属在民警的带领下,参观了戒毒人员学习、生活的场所,近距离了解亲人在戒毒所的日常戒治生活。
在高墙的另一边,阿英手里拿着自制的卡片、花束,和其他戒毒人员一起在操场上焦急等待着。随着B门打开,一个瘦弱蹒跚的身影映入眼帘,一步步向自己走来,阿英再也控制不住,红着眼眶向母亲飞奔而去。其他戒毒人员也纷纷上前,紧紧拥抱着亲人。“长胖了,比以前有精神了……”杨婆婆看到阿英的转变,眼里满是欣慰,直拍着阿英的手背。
活动现场,民警为戒毒人员分发纸笔,让她们画出印象最深的和父母在一起的记忆,心理咨询师带领戒毒人员和亲属开展心理团辅,围绕孝道、爱的表达引导戒毒人员接纳包容理解对方。在亲情互动环节,6岁的木子和妈妈一起做游戏,向妈妈展示新学的舞蹈动作,讲学校的趣事,抹去妈妈眼角的泪……“你们的关心和鼓励,最能温暖她们,也更能鼓励她们。”活动中,民警呼吁戒毒人员亲属积极参与到戒治帮教中来,形成帮教合力。
“女性吸毒的原因中,婚姻家庭和情感因素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帮助女性远离毒品,需要家人、伴侣、朋友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撑。”省成都第二强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周英华告诉记者,场所女性民辅警占比高达78.39%,“我们用女性之间更容易沟通、更能共情的优势,采取更符合女性戒毒人员的戒治方法,加大亲情帮教力度,强化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努力构建起‘戒毒人员+戒毒所、戒毒人员家属和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齐抓共管的四位一体帮教机制,同时积极构建社会延伸帮扶机制,全方位帮助女性戒毒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获美好健康人生。”
教育戒治用心帮助“她”重获健康
小梵是一名年仅17岁便开始吸食冰毒的叛逆女孩,长期滥用毒品导致她产生幻听、幻视、惊恐、臆想等症状,最终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进入省女子强戒所后,性格孤僻的她与集体戒治生活格格不入,不愿与人亲近,不能接受自己处境的转变,拒绝学习,甚至以绝食手段挑战管理秩序,教转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省女子强戒所二大队大队长杨莎主动担任她的专管民警。
杨莎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批阅周记,无数次谈话,终于发现了重要突破口。她发现小梵家中养了一只英短猫,于是一本小小的周记成为了她打开小梵心门的“钥匙”。在周记的文字交流中,她与小梵分享养猫趣事,逐渐让其放开了心理戒备,开始主动靠近和倾诉。随后,杨莎把心理、教育、康复训练“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借助认知教育、正念疗法、心理问卷调查和化境疗法,让小梵一步步褪去“盔甲”。
40余篇周记批阅,30余次个别谈话,以心换心的交流沟通,坦诚相见的思想疏导,小梵脸上终于泛起了笑容,消除心理障碍,最终戒除毒瘾出所,现已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杨莎和大队民警一起用心戒治每一名女性戒毒人员。根据回访数据调查,杨莎所在大队解除戒毒人员操守保持率三年内提升2.7%。
作为四川省女子强戒所最年轻的大队长,杨莎坚信,“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从警14年,面对工作业务全面转型,她敢于创新,参与研究出了“339管理模式”,为省女子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初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当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在省女子强戒所落地,她勇挑重担,对外做好新机制新模式的推动宣讲,对内做好基础资料的规范建档,推动诊断评估中心业务顺利开展;新冠疫情初期,她连续封闭执勤40多天,身体出现严重腹泻和便血症状,本就娇小瘦弱的她一下瘦成了皮包骨;强降雨来袭,她不顾手腕韧带损伤,仅用3天时间让戒毒场所内恢复正常运转,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扎根基层一线10余年,杨莎主动迎接工作挑战,用坚守和付出换来了2000余名女性戒毒人员人生的“重启”,展现了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女民辅警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新时代基层一线女性的巾帼担当。3月6日,杨莎被省妇联、省人社厅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延伸帮扶全力守护“她”回归社会
2022年,经过对省女子强戒所、省成都第二强戒所近1200名女性戒毒人员的调查研究,女性戒毒人员的群像渐渐清晰——她们中有少女,也有老人;有人家徒四壁,也有人年薪百万。她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占到了一半,半数女性戒毒人员曾生活在不稳定、冲突或冷漠家庭关系环境中,超九成人员首次吸毒年龄低于40岁,大部分有6年以上吸毒史,吸毒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和交友不慎。
“研究中我们发现,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值得关注。”省女子强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玉竹告诉记者,女性戒毒人员遭遇童年期不良经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女性戒毒人员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引发人际敏感、强迫症、睡眠障碍等。面对这样的戒毒人员,不仅要让她们脱离毒瘾,还要通过心理帮助,让她们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最终走向自愈。”
“她们和孩子一样,只不过是大一点的孩子。”谈起戒毒工作,曾当过幼师的省成都第二强戒所辅警肖美君表示,不仅要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帮助戒除毒瘾,还要帮助她们培养健康身心、回归正途。她善于揣摩戒毒人员心思、找到症结所在;她能歌善舞,用歌声和舞蹈引发戒毒人员共鸣,唤起她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戒毒所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民辅警是特殊的‘教师’。”肖美君告诉记者,教育矫治戒毒人员,就要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如何巩固戒治成效,一直是戒毒工作的重点探索方向。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安家爱介绍,近年来,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主动融入地方治理,高度关注女性回归人员心理困境和回归困境,为其提供精、细、实的就业指导,推动教育戒治工作“向后延伸”和地方帮扶工作“向前延伸”,帮助女性戒毒人员重获健康人生。
“钟警官,向您报个喜。”2022年末,省女子强戒所大队民警钟玥接到出所戒毒人员李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李某激动地说,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她荣获当地“疫情防控突出贡献志愿者”。
从一名吸毒成瘾严重的戒毒人员,蜕变成抗疫青年志愿者、禁毒宣传志愿者,李某的改变还要追溯到2019年钟玥的一次例行回访。回访中,解除强制戒毒3个月的“二进宫”戒毒人员李某在电话里嚎啕大哭,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为此,钟玥根据李某在日常戒治中表现出的善于交际、有亲和力等优点,鼓励李某参加美容美妆、美甲、酒店服务等职业教育活动。培训结业后,李某很快找到一份美妆行业工作,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一直保持操守、未再复吸。2022年6月,李某注册成为“志愿四川”禁毒宣传志愿者。
“为戒毒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让她们在回归社会后拥有一技之长,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正常社交,从而增强‘拒毒’‘防毒’勇气。”钟玥说道。
(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