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奏响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曲——怒江州全力构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新格局纪实
发布日期:2024-08-26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近年来,怒江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有关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细“治”入微抓落实,全力构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新格局,让边疆各族群众从基层治理中获得更多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2022年、2023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前列。

 

党建引领,全面建强基层组织

怒江州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优化党组织设置、乡镇干部队伍和村组资源配置,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筑牢党建“一线堡垒”。按照“1网格1支部(党小组)、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的原则优化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实现1144个居民区网格党组织全覆盖,由党员担任村(居)民小组长占比93.37%。扎实推进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分类定级党组织2162个,推动中间、后进支部与红旗、示范、先进支部开展结对共建515对,把15个边境乡镇69个抵边村列为基层示范党组织打造对象,党组织和工作覆盖质量不断提高。

整合乡镇“一支队伍”。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多中心”融合运行。以31个乡镇(街道)“应急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农业、交通、生态、应急等8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职责,组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坚持控总调优,减上补下,推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编制由改革前的50名增加至164名、增长228%,有效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建好村级“一个班子”。选优育强村级组织“头雁”方阵,重点从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中培养选拔村社“两委”班子,乡村治理活力明显增强。

 

管理提质,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怒江州以打造红心、暖心、放心、精心、齐心的“五心网格”为主攻方向,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网格员工作保障,构建高效运行的网格化治理体系。

提供网格化精准服务。全面梳理州县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帮代办事项清单”,大力推广怒江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一网一码”,广泛收集群众网格化服务管理“心愿清单”“烦恼清单”,积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等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形成“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网格化精准服务群众模式。目前,全州8860个网格及时收集社情民意9.2万余件,参与志愿者2.8万余人,办结率达96.5%。

提升数据化治理效能。自主研发“怒江州边疆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和“怒江网格App”,拓展网格员“随手拍、随时报”等“一键上报”功能,打通与“12345”服务热线、省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壁垒。建立调度指挥和网格事件发现报送等流程,划分23288个行业网格,探索推广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陌生人报警、重点人自动识别等功能,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撑。目前累计收集网格事件19.74万余件,其中风险隐患1.35万件,90%事件得到就地化解。

提振网格员实干热情。拓宽网格员保障渠道,推动网格“积分超市”与乡村“爱心超市”融合运行,设立网格员特殊岗位就业、紧急就医、子女就学等六大优抚绿色通道。推行“一事一奖、一案一奖”制度,梳理形成发现“偷引带”、吸毒贩毒线索举报等奖励事项清单,目前兑现奖励经费15.21万元,为992名网格员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42.39万元,为1941名网格员子女办理就学,将2481名网格员新增为公益性岗位,不断增强网格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2023年,怒江州“五心网格”工作经验被中央政法委刊发推介。

 

强基固本,全面筑牢安全屏障

怒江州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突出重点对象普法、法治实践创新、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立足抓“早”防苗头。制定出台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8类群体为普法重点和摸排对象,健全“滚动式”精准摸排和“精细化”服务管理等机制,组建5支专项普法队伍,实施针对性普法、“一对一”包保等24项具体措施,确保专项普法与特定对象精准衔接,做到异常苗头早发现、早预警、早管控。2023年,全州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2.67%,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1%。

立足抓“小”保有序。强化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法治第一课”“模拟法庭”进校园等活动,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五项制度”等工作措施,全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00%配备,10.6万余名师生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活动。2023年,全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5.7%。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按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人的目标,精准选任“法律明白人”1509名,探索“普法+合力管边”等模式,实行重点人员包保管控、重点案件现场宣判、重点村寨法治宣传,持续筑牢边境安全防线。2023年,全州跨境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58.71%。

立足抓“常”促稳定。结合怒江多民族聚居特点,将法律条文规定、法治警语等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示范点等基层法治文化阵地110个。制定公益广告刊播、专题专栏普法等9项工作举措,建立法治宣传产品资源库,推出8类360余个普法产品,7个系列“一句话普法”法律口袋书和50余个“法治+文艺”节目。2023年,怒江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排名全省边境州(市)第一。

 

端口前移,全面化解风险隐患

怒江州以打造“一庭一品”特色调解品牌为抓手,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强化司法保障,推动诉源治理,努力共建和谐稳定村居。

以“家乡人”调解。选取“党旗红”老党员、“夕阳美”老支书、“老黄牛”老教师、“橄榄绿”老军人、“亲和力”老村贤、“藏青蓝”青年民警、“紫丁香”妇女主任组建“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利用工作经验、专业特长、能说会道等各自优势,主动担任村(社区)政策法规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事务网格员等多重角色,协助村(社区)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从法理与情理角度帮助群众化矛盾、解心结。2023年,全州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6348件,化解6124件,调解率达96.47%。

用“家乡话”调解。针对辖区民族众多、群众诉讼能力弱的实际,实行“傈僳、独龙、怒、普米等民族语+汉语”的双语调解、审判、诉讼服务、普法全覆盖,收集常用诉讼语言编制《傈僳语学习手册》供干警学习,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配备通晓当地民族语言的法官或法官助理、司法辅助人员。全州法院少数民族干警占85.52%,具有双语审判能力的员额法官占71.42%。怒江法院开展的傈僳语专项培训搭建干警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桥梁曾被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

在“家门口”调解。融合民族文化习俗,探索打造人民法庭“一庭一品”,推广运用称杆法庭“玛腊”(傈僳族)调解、匹河法庭“达比亚”(怒族)调解、通甸法庭“火塘”(普米族)调解等调解品牌,将“夜间法庭”“田间地头法庭”“背包法庭”“车载法庭”与各类调解品牌有机结合,有效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化解在家门口。2023年,全州法院诉前调解案件3643件,调解成功1440件;“无讼”乡村建设助力基层治理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称杆法庭“玛腊”调解入选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