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法律援助

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我们没有理由失去底气
发布日期:2017-03-29 | 来源:求是网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编者按: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壮大。只有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文明;只有复兴中华文明,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民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没有理由失去底气,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如是说。

 采访嘉宾:何星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精彩观点: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最重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与核心理念。

    ■重铸“中国魂”,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重铸我们的人文精神价值观、道德观和核心理念。

    访谈实录:

    问:何委员,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中屡次提到文化自信,您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复兴中华民族,首先必须复兴中华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壮大。只有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文明;只有复兴中华文明,才有可能复兴中华民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最重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与核心理念,例如,“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精忠报国”、“居安思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天下为公”“中和”“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可以说是“中国魂”,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人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遗憾的是,近100多年来,部分知识分子没有文化自信,抛弃优秀传统。因此,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必须重铸中国魂。

重铸“中国魂”,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重铸我们的人文精神价值观、道德观和核心理念。直至今天,有些学者仍对传统文化没有自信,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崇拜西方的文化。我们就像漂移的浮萍一样没有根基,没有底色,也就没有硬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历史一再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各种文化是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是与中国人的国性相适应的。与西方文化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不比西方文化差。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古希腊罗马文化早就中断了,并没有世代延续下来,其他文明也一样。这说明中华文化历史上比古希腊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优越;二是中国历经二千多年而保持统一和完整,而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也说明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三是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在19世纪之后,中国才开始衰落。四是我国的历史独一无二,中华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数千年来与西方文化等并行发展,从未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成为某种文化的附庸。

    问:我国二千多年保持统一和完整,与文化的凝聚力有关系吗?

    答:跟文化的凝聚力有关系,跟诸多少数民族都崇拜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古代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周边少数民族都崇尚华夏文明,各民族都学习华夏文化,崇尚华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许多民族说汉语,穿汉服,行华夏礼仪,完全融入到华夏族。汉族之所以人口众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是因为古代华夏周边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融入到汉族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不断融合、逐步一体化的历史,这为中国二千多年保持统一和完整奠定了基础。

    问:古代中国人创造的财富比西方多得多,为什么近代以来某些学者没有自信,主张“全盘西化”?

    答:有些学者主要根据清末以来国家衰落便否定传统文化不是科学的,近代来中国的贫穷落后主要是因政治腐败造成的,与传统文化没有多大关系。

   2000多年来,我们创造的财富一直名列前茅,比欧洲各国多得多,乾隆年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就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只是到晚清的时候中国才开始落后。我们以后也完全有能力走在前面,李克强总理政府报告说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30%,就是最好的明证。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观点,没有科学根据。

    问: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具有时代性,封建社会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不适用,您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如果同意这一观点,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文化既有时代性,也有超时代性,有些文化是没有时代性,具有永恒性。像科学技术文化,它的时代性比较强,从古代渔猎技术到农耕技术,再到机械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而像一些传统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是没有时代性,它是超时代性,它是永恒性的。2000多年来,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历朝历代都崇奉“五常”,没有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反对“五常”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仁爱”“忠义”“尚礼”“睿智”和“诚信”等优秀传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其他优秀传统也一样,只能传承,不能抛弃。

    语言文字也属于文化现象之一,同样具有超时代性。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变化。秦统一前,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全国文字。此后,中国人一直使用这种文字2000多年。目前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的流传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字,直到现在,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中国人就可以阅读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而古代欧洲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大多数现代欧洲人无法阅读古代的历史文献,仅供某些专家学者研究。随着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发明,汉字有自己突出的优点。现在已没有人再提“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了。

     问:是否可以说中国文化正好在超时代性这一点上更有优势?

    答:对,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延续,两千多年保持统一完整的具体事实都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比西方强。从文化的超时代性角度看,我们有很多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传扬,这就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根据。

    问:文化自信,我们理应有底气,可在学术上,“言必称希腊”的盲目崇拜并不少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看待学术自信?

    答: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理念,没有理由学术不自信。近代以来,大多数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模型、法则等都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因此,不少中国学者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中国人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人,中国学术不如西方学术。如果没有树立“学术自信”意识,难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之所以如此发达,与繁荣的学术思想分不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每一种文化均有其发达的学术思想为之奠基,其中尤以中国的学术思想最为发达并绵延不断。古代中国人曾创造过辉煌的学术文化,如先秦时间诸子百家学说,并不落后于古代希腊的学术文化。

    费孝通先生晚年曾十分惋惜地说:过去听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国结构-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说,社会学的老祖宗应当是中国的荀子,我一直想好好读一遍《荀子》来体会布朗这句话,但至今还没有做到,自觉很惭愧。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在20世纪70年代曾对一位中国学者说:“以你们长远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你们应当有更多的贡献。”

    问:要做到学术自信,首先要做到什么?

    答:我认为,首先要归纳、总结历史上的优秀中华学术传统。中华学术源远流长,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心学等,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应该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分清哪些是优秀学术传统,哪些是糟粕。把优秀学术传统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熟悉、了解、传承和弘扬我们祖先创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之代代相传。

    其次是中西融通,取长补短。中西学术的源流和体系不同。中国学术源于先秦诸子百家,西方学术源于古希腊罗马。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两种不同的体系。总的来说,中西学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学术比较注重“人文性”和“应用性”,而西方学术较注重“科学性”和“逻辑性”。中国学术传统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明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它适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研究。任何国家传统的学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均有其优缺。全盘肯定本民族的学术传统,不吸收国外优秀的学术文化,将落后于世界学术潮流;而全盘否定传统的学术文化,必将丧失自己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成为西方学术文化的附庸。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最佳方式是中西融通,弘扬优秀学术传统,吸收西方学术精华,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现代的中华学术体系。

    问:学术自信就是走中国特有的学术之路。

    答:对。我们现在很多学者都照搬西方的理论方法分析,教科书也在照搬西方的东西,有些理论影响到我们的政府决策,影响到一些教育部门,我觉得这个是很危险的。

    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现象虽然变化无常,但是现象背后的规律,则是古今如一。例如,光的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物体下坠的速度与重量之间的关系,自远古至今,相信未曾改变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不同,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国、各民族价值观念不同,审美观念不同,伦理道德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婚姻家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性格不同,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同。因此,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问:对未来的文化自信还有学术自信,你怎么看呢?

    答:不能空谈,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干。一方面,我们要多宣传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取长补短,先要做好这个工作。我们要立足中国,在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创新,借鉴西方的学术精华,相互融合,形成与西方不一样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另外,我们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归纳出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说文化整合的理念,我们为什么能够保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持续不断, 为什么能够保持二千多年统一和完整,其重要原因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整合理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可不可以这么说,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晚清时提出的“中体西用”理论,100多年来一直有不少学者反对,不承认中体西用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还须重新审视,我个人的观点,是支持中体西用的,因为它更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坚守“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政治腐败,所以不能把近代的落后归结到传统文化这个方面。

    我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中体西用”,但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说我是保守派。我觉得中体西用还是比较科学的,文化上应该中体西用,学术上也应该中体西用。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学术自信意识,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当代社会文化资料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科学方法,建构与西方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与方法体系,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

(本文转载于求是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