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走进基层

武陵山中的“背篓检察官”
发布日期:2018-05-21 | 来源:检察日报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检察室主任潘珂(后)与同事前去濯水镇李福生家了解情况。本报通讯员黄乔摄

干警在黔江区小南海镇现场召开院坝会,宣讲宪法、党的十九大精神、农村防诈骗等法律知识,收集公益诉讼线索。本报通讯员黄乔摄

本报讯(记者李立峰 通讯员黄乔)五月的重庆,时不时来场小雨。雨后清晨,鸡鸣声应和着阿蓬江的流水声响彻武陵山谷。

两位背着背篓的男子,一前一后走上吊桥,桥面摇晃,“吱嘎吱嘎”作响。

走近了,只看两人一身西装领带,肩上背着竹编背篓,年长的男子背着检徽,年轻一点的男子的背篓上则插着流动检察室的牌子,这副“混搭”模样不免让人觉得好笑。可当地村民看到他们,就像见了亲人一样,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篓检察官”。

这是记者在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潘珂,今年37岁,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主任。他的一项工作就是轮番带着检察室里6位检察干警走乡串户普法。这不,他又带着干警郑宜龙到村民李福生家中回访。

李福生住在黔江东面的濯水镇。见到潘珂、郑宜龙,李福生赶紧搬出两个木凳,用袖子在板凳上连擦了好几遍。

“老辈子,您先坐,给我们说说您案子的还款情况!”遇到村里年纪大的人,潘珂总习惯称他们为“老辈子”,他说,这样老百姓才不觉得“见外”。

潘珂让李福生先坐下,自己则坐在楼梯台阶上,从背篓里拿出笔记本,边听边记。

“上个月还了我15万啦!”李福生双手抱拳,感激地说。

原来,6年前,李福生把全部积蓄45万元借给了同村村民陈某做工程,但陈某拿到钱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2017年,李福生在一次赶集时,遇到正在集市“摆摊”开展“莎姐”大普法活动的潘珂。了解情况后,潘珂和检察室的干警们及时为李福生提供了法律服务。

“老辈子,第二笔执行款有没有说么子时候还您?”潘珂是吉林人,此时他突然把普通话换成了黔江方言问道。

李福生听后一下子就笑了:“7月份再还我20万元,年底之前把剩下的还完。”

“过段时间我们再来,有么子问题您随时给我打电话。”潘珂做完记录,合上笔记本说。

1994年出生的谭森明,是检察室里年龄最小的,也最“讲究”的人。“背背篓?这也太土了吧?”当潘珂第一次提出背背篓出门时,谭森明是拒绝的。

“小谭,以后你跟我出去,就背你自己的包吧。”潘珂的话,让谭森明松了一口气。

在一次走访中,谭森明独自向村民了解情况。没想到,一开口就被当成“骗子”。

“没关系,被拒绝很正常,你留在这里,我去试试。”让谭森明惊讶的是,没过多久潘珂便向他招手,还带他进了村民的院坝。

看着潘珂从背篓里取出检徽,挂在窗户梁上,又与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开起了院坝会,谭森明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谁家占用基础农田,谁家常年不和,谁家有留守老人小孩……这些信息和问题都记在了潘珂的笔记本里。

离开时,潘珂从背篓里又拿出自制的检民联系卡,发给每一位村民。“这上面有我的电话,有什么事随时打给我。二维码可以让您家在外打工的小孩扫一下,如果有什么事,我可以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潘哥,您太厉害了!”谭森明发自内心地佩服。

“小谭,老百姓不拒绝我,这背上的背篓可起了大作用啊!”潘珂向一头雾水的谭森明讲起了背篓的故事。

2015年,由于工作调动,潘珂从院里调到检察室当主任。讲着一口地道东北话,身穿检察制服、背着背包下乡的他,常常被村民们当成骗子。

当时,检察室有位叫徐维新的老同志,总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徐老,您的秘诀是什么?”潘珂主动向他取经。

“把你的背包换成背篓试试!”徐维新告诉潘珂,黔江是土家族聚居地,背背篓出行是当地人的习惯。要做好检察工作,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入当地老百姓。

潘珂开始跟着徐维新走访村民,慢慢也总结出许多的“秘诀”:和村民打交道要说当地方言;喊年纪大的老人为老辈子……

几个月后,徐维新退休了,他的背篓背在了潘珂的肩上。

听完背篓的故事,谭森明若有所思,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自此以后,江上吊桥、山间石阶、田坎小道上,都可以看见谭森明跟着潘珂背着背篓的身影。

“背篓检察官来喽!”背篓里的检徽和“流动检察室”的牌子,村民们老远就看得见……

今年以来,几位年轻检察干警先后跟着潘珂,背上背篓,进村到户54次,受理信访接待22件,化解乡村邻里矛盾纠纷17起,收集公益诉讼等各类案件线索40余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