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政治支持并持续释放政治效能,归因于其能够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多重因素考量,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制度安排,是对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和多方面独特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是国家权力主体围绕国计民生等重大议题而处理公共事务、协调利益分配的政治行为。国家治理包括民意征集、顶层设计、决策落实等多个环节,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因而要求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架构予以支撑。系统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治理价值与治理功能有机统一。发挥好人民政协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人民政协增强了国家治理的民主性。人民政协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开展对话协商的固定机构,为社会各界充分讨论各项大政方针创造了条件,使各项工作能够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各级党政机关制定各项决策提供了坚实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人民政协增强了国家治理的科学性。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客观上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各级政协委员是在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人士,并拥有丰富的实践和专业知识。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依法履职能够充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各级党政机关高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公共政策,有效避免决策不及时、决策不正确等现象的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在职能安排、制度体系和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与权威密不可分,体现了政治客体对政治主体的自觉拥护和坚定支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要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保障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70年前,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创立的。70年来,人民政协为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创造了有益政治环境。从人民政协具有的组织地位层面看,人民政协是中国政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能够把党的领导的具体要求传递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巩固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拥护党的领导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真实的领导。从人民政协承载的政党制度层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新型政党制度科学界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治责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亲密合作。从人民政协承担的工作内容层面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主要职能。人民政协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把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政协组织决议的过程。以人民政协为纽带和桥梁,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人民当家作主要落实在政治实践的方方面面。人民政协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核心制度安排之一,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政治组织,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政治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开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协商民主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过程。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通过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各界人民群众能够与公权力主体进行对话和交流,畅通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充分统一各方意见,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对优化人民政协职能发挥进行了明确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提出实施意见。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优化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好发挥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聚焦协商民主所进行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持续激发社会活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从而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生机和活力。
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政治秩序是政治主体活动、政治体系运转、政治权力行使所呈现的外在状态。政治秩序稳定是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科学与否、先进与否的关键标准。缺乏良好的政治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便无从谈起。在西方政治体制中,“三权分立”“政党轮替”的必然结果是政治秩序的不持续、不确定和不稳定。人民政协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成的,蕴含了求同存异、天下为公、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促进中国政治秩序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人民政协所具有的整合力、组织力赋予了维护政治秩序所必不可缺的政治定力。在不同历史发展方位中,人民政协都坚持服从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凝聚强大力量。人民政协为不同社会利益主体搭建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政治沟通平台,实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利益的衔接和贯通,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形成良好政治氛围。此外,人民政协能够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新时代,人民政协在维护政治秩序、团结各方力量上也将取得更大成就。
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在总纲部分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所包含的34个界别覆盖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领域的广泛性和主体的代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处于十分关键的历史节点,党面临的危险和考验相互叠加并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这些机遇和挑战对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密切党同各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条件下始终能够厚植执政基础,不断增强执政本领。
(作者:柴宝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 上一条:打开一扇通往诉讼时效制度的“大门”
- 下一条:检察机关应是“错案追究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