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法典之窗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9-10-12 | 来源:光明日报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指出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使用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任何新的创造,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拿来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条件和环境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在我们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时,这一既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完全借鉴“西方模式”,而必须切合中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独特的中华文化传统优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具体来说,从道路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既定历史基础,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收并蓄、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等精神品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启迪。从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结合的产物。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等高度契合,从而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良好思想文化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本源性地位,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时代表达。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旨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多次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讲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时代需要,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面对当前文化安全问题凸显,国际上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置于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下加以重新挖掘与开发,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贡献。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储峰

(责编:任一林、万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