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法典之窗

张于喆:有破有立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19-01-09 | 来源:经济日报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2018年,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增加、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制造业在新的一年面临的下行压力将会加大。

对此,需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尽快发挥稳增长相关政策的积极效果,有所破、有所立,清除竞争障碍、提升市场功能,更好弥补市场失灵,着力解决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真正做到“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以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18年: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和投资增速相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投资都保持了更快增长,培育壮大新动能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纺织服装、钢铁有色等一大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

二是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推进。通过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制造业的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加速释放,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三是产业组织形式持续变革。通过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工作稳步推进、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推动在位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提升、产能过剩企业资产负债表持续优化,基于平台的新模式、新业态正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依托。

四是产业开放合作层次持续提升。在“引进来”方面,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强化、拓展;在“走出去”方面,绝大多数可贸易商品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持续提升,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2785亿元,同比增长8.5%。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一方面,制度改革步伐还不够快。应该看到,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传统的、长期性的体制机制制约,一些新出现的制度改革需求也未得到较好满足,行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具体来看,因企业所有制和规模而形成的事实上的“信用双轨制”问题明显存在,表现为国有大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在准入环节的部分领域,对不合理规章制度的清理还不到位,经营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繁重,退出环节中一些“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监管模式也不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部门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尚待进一步落实。

另一方面,技术供给能力还不够强。面对我国国家战略利益以及国家安全需求变化,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隐忧,大量关键整机、核心技术、关键配套系统和高端产品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成为限制新动能培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的关键零部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皆依赖进口。

2019年: 破立并举提质增效

新的一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方面,随着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创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逐步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形成支撑制造业平稳运行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风险、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以及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不可避免地会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务实推进改革开放,有所破、有所立,真正做到“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所谓“破”,就是要清除竞争障碍、提升市场功能;所谓“立”,就是要更好弥补市场失灵,着力解决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在“破”的方面,主要是破除制度梗阻和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要继续加大市场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力度,重点在发展环境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两方面发力,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进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能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使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大对“僵尸企业”的破产清算重整力度,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工作,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

与此同时,需制定实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意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支持民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家标准制定;简化市场准入许可,开展排斥限制民营企业招投标问题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切实消除隐性壁垒;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再就业制度,大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立”的方面,一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国际地位和科技实力。加大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构建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体制生态,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发展采取“允许试、看趋势”的态度,并且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加强制造业基础和供应链弹性评估,重构制造业实力。启动国内重点行业领域供应链的“逐行业逐层级”评估,将国家工业基础中可用于重点行业领域科研生产的力量系统地纳入政府监管视野中,逐步构造以我为主的供应链体系。整合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其他非企业主体的创新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编制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链优先级清单,共同解决制约行业追赶超越的关键环节和领域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障碍。

此外,还要推动制度设计的规范化、透明化,强化制度执行力。使制度设计真正起到加强指导、切实可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还需科学合理地做好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必须着眼微观基础,考虑每个主体的反应模式,注重设计的逻辑性和联系性;要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重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畅通企业参与的各类渠道,避免“拍脑袋瞎折腾”;要耐心倾听基层声音并提高透明度,将主要部分具体化和数量化,用好相应的指标管理,保障制度设计切实落地。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责编:王玥芳、谢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