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服务市场因此更趋火爆。虽然费用不断提高,价格从几百元至数万元,但依旧挡不住家长们参与的热情。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花大价钱咨询的专家可能并不是真专家。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水平和指导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规划专家”仅仅培训三四天就上岗了,“熟知招录规则”“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专家”可能是利用课余时间短期兼职的大学生;一对一的咨询也不过是为了增加服务含量,说白了就是增加内容、时长,便于收费,“没啥专业性可言。”更让人震惊的是,据某平台显示,截至2020年7月初,全国共有954家从事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企业,其中42%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足1年。
看到这些“内幕”,相信不少家长心里可能“拔凉拔凉”的,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一行业的规范整治,明确准入标准、收费标准等,对夸大宣传、仅以收费为目的的机构该查处的就要查处。但同时也要看到,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之所以火热,以致鱼龙混杂,反映出招录信息在公开和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在“堵”的同时也要提供正规渠道广大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填报咨询服务的需求。
高考志愿填报攸关学生未来求职择业、继续深造等重大选择,如何让孩子报考更好的院校、进入理想专业,无疑是后高考阶段每个家庭最紧要的事项。然而“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虽然赋予家长和考生更多选择权,但也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很难理出个头绪。加之从分数公布到填报志愿的间隔时间较短,许多家庭除了费力多方打听了解,也想从市场上获取专业建议。
而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恰恰能结合本地招录政策,根据考生具体分数,以及考生、家长填报意愿,一定范围地圈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挖掘更多有价值的背景性信息,辅助支撑考生、家长填报志愿。但此类服务中存在的以上乱象,极有可能帮不上忙还“添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也提醒家长,尽管志愿填报“兼听则明”,但不可偏听偏信,更不能认为花了大钱或者多花钱,就能买到有益的“增值服务”。志愿填报本就充满变量,录取结果相对不确定性,考生和家长更应牢牢掌握主动权、理性报考,不以机构的“圆滑建议”为铁律教条。
对于有的机构借机造势“吸金”,夸大宣传、误导家长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及时打击,而有些机构进校园宣传,学校是否存在利益勾连也值得关注。面对方兴未艾的填报咨询服务市场,监管要不断细化,比如对机构营业资质的审查,要提高标准,注重专业导向,相关从业人员关系志愿填报服务的准确权威性,不能草草培训就匆匆上岗,行业内必须健全对咨询规划师的能力认定、硬性考核,逐步提高服务水平。
说到底,家长辅助考生填报志愿,打的就是信息战,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才有利于权衡取舍。各地高校、省招办,以及当地教育部门和考生所在学校不妨尽量多提供些公益报考宣讲培训,让政策信息更好地流动起来,帮助家长、考生掌握有效报考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报考焦虑,这样也能屏蔽外部机构制造的噱头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