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嘱普及有多远?_司法_中国政法文化网,中国政法文化网
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苑 > 司法

中国遗嘱普及有多远?

  2013年9月,一名老年人在上海市某公证处进行遗产登记预约。中新社记者 袁 婧摄

  76岁的北京人老韩,身体还不错。最近,他打算立一份遗嘱,把自己的财产分给3个子女。“以前想不通,现在想开了。趁脑子还清楚,把后事安排好,省得以后起争执,我和孩子们都放心。”

  老韩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由遗产继承纠纷引发的法律“拉锯战”频现。从国学泰斗到著名画家,从寻常百姓到亿万富翁,遗产纠纷带来巨大波澜。

  由于文化禁忌等原因,中国人不爱立遗嘱。然而,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遗嘱的意义及价值日益凸显。围绕遗嘱的讨论及争议持续发酵,中国人对遗嘱的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观念问题最关键

  3年多前,当中华遗嘱库在北京成立时,陈凯想不到,这个旨在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登记的公益项目会这么火。

  陈凯是中华遗嘱库管理委员会主任,也是一名律师。谈起设立遗嘱库的初衷,陈凯说,他希望帮助老年人做好“身后事”,也想借此呼唤社会重视遗嘱、关注老年人权利。

  “没想到遗嘱登记的需求群体如此庞大,有的老人甚至专程从新疆坐飞机来北京登记。”陈凯告诉本报记者。最初,由于服务能力有限,登记处每天只能接待40个号,很多老人一大早就到门口排队。这几年,中华遗嘱库陆续在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市设立了登记处,但依然“供不应求”。截至目前,预约登记人数已达8万人,完成登记人数5万人,预约已经排到了今年9月。

  “最近,有一名104岁的老年人前来做遗嘱登记。还有些老年人到了预约时间却没来,工作人员打电话过去,才被告知老人已经离世了。”陈凯说。

  老年人对待遗嘱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据中华遗嘱库的工作人员反映,最初来立遗嘱的老人,往往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这两年,整体氛围上发生很大变化。很多老年人把遗嘱登记看做一场仪式,当成一件重要的家庭事务,有的穿得很正式,还有的登记完成后在现场合影,笑得很开心。

相关热词搜索:暂无